2)第七百八十一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_宋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折彦质还在世,就封为一字王,可以说是破天荒了,满朝文武,内外大臣,谁能跟他比?不光折王荣耀无比,包括折家子弟在内,人人沾光,个个高升

  可这等来等去,刘家两兄弟的封赏迟迟不见皇帝表态,只将淮西李显忠晋升。徐六不用想也猜得到,八成是刘皇后对此不满意,皇帝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徐良也是,明知皇帝为难,却见天在赵谨跟前催促这事。

  后来赵官家实在顶不住,单独召见徐六,遮遮掩掩地透l-出,想封刘光国为郡王,刘光世为太尉,刘光远为节度使的想法。徐六问,这是为什么呢?皇帝答说,此番北伐,刘光国为副统帅,功劳不小,所以……

  徐六毫不客气地给顶回去,三朝以来,天子敕封的郡王,无一不是功劳盖世的柱国之臣,要么就是统率王师,抵御外侮,立下赫赫战功;要么就是亮辅良弼,佐天子助成中兴大业,如此,封王可服人心。试问刘太尉何德何能,敢作此奢望?

  刘光世为西军环庆帅,西军诸帅中,最高不过节度使,刘光世又凭什么作太尉?至于刘光远,当初战败之责没有追究,已是开恩,如今还想节度使?有这个道理么?

  皇帝无言以对,徐良更表示,就算皇帝下了诏,宰相这里也绝对不会通过。赵谨没有办法,他其实也知道,刘光国不够资格封王,但皇后再三恳求,实在不好拒绝。但徐良态度如此坚决,估计是真没戏了。

  徐良以为,皇帝这回碰了钉子,应该不再提这事。谁曾想,没过两天,皇帝又把他召去,旧事重提。以他对皇帝的了解,如果不是刘皇后bī得太急,赵官家不会如此。如果再硬顶回去,不是难事,他是独相,总揽朝政,他不点头,这事就得黄。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当年仁宗皇帝想封一位宠妃之父为节度使,被包拯犯颜直谏,唾沫星子溅了一脸,最后只当作罢。但当时包拯是谏官,这事言臣作可以,宰相却不成。但就这么封刘光国为郡王,又实在心中不甘,况且人心也不服,思之再三,徐良作了一个让步,刘光国不是要升任淮南宣抚使么?淮南宣抚司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收复山东,如果刘光国把这件事情办成了,那么“郡王”就可以商量。

  他这是给皇帝一个台阶下,赵谨估计也看出来了,当即应允。第二天就发下诏书,按徐六的方案,任命刘光国为淮南宣抚使,所部改编为神武左军,准备收复山东。

  这在外统兵的将帅们封完了,皇帝倒也没有忘记掌控全局,运筹帷幄的宰执大臣们。首当其冲的,就是徐良。为了这次北伐,徐良筹备多年,呕心沥血,功劳不在旁人之下。皇帝亲笔飞诏,高度褒奖评价徐六之功绩,进为“平章军国重事”。

  现行制度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