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八十三章 陆军整编方案(一)_辛亥大军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就是在进攻河南当中,进攻信阳的第二军各部队由于全部依靠陆地运输,导致在作战中几个主力师的炮兵部队机动困难,而且炮弹的补给也是严重不足,而如此一来国民军相对于北洋所拥有的火力优势也就荡然无存,在进攻河南期间第二军各部队基本上就只能发挥出轻步兵的战斗力,这也是第二军在得到北部南下部队的增援前无法攻克河南,甚至一度损兵折将的主要原因所在。

  而国民军中骡马不足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国民军虽然已经控制了直隶和东北地区,也取得了马匹的来源,尤其是蒙古马开始大量进入国民军的军用马序列当中,但是要短时间内完全让国民军实现骡马化也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根据这一问题,蒋方震等国民军的将领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进一步加大辎重部队的兵力外,分化国民军主力部队的种类,建立起用于平原和交通便利地区的重装部队,另外建立起用于山地和交通不便利地区的轻装部队,也就是目前国民军所实行的驮马师和挽马师的进一步两极化。

  除了分化建立重装部队和轻装部队外,蒋方震提出了加大机枪火力的要求。目前国民军的机枪密度可以算是不小了,在辛亥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的师一级别所装备的机枪数量为二十四挺,这一点不管是北洋军还是日军还是说英法德等列强部队都是一样的,然而中国内战爆发后,国内各部队的机枪数量急速攀升,国民军的一个师目前所装备的重机枪是二十七挺,但是另外还有四十挺的轻机枪,机枪总数已经达到了六十七挺之多。

  而中国所爆发的内战由于持续时间长,战斗规模也不小,并相继出现了迫击炮、飞机等新式武器,而重机枪和铁丝网在防御作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被列队所重视。随着一战爆发,世界各国都是迅速加大了机枪的装备数量,尤其是德国陆军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机枪火力的密度,在战争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前线德军的机枪密度已经达到了每万人超过一百挺,而且这个密度还是继续攀升当中。在近代战争时期,基本上各队的编制是一边打仗一边修改,这一点不管是其他国家军队还是国民军都是一样的,而这种编制的修改大多也是集中在增加火力之上,比如国民军的历次编制修改当中,对于部队的基本构架是从来都没有变过,一个步兵班从清末时期的14人到现在还是14人,而步兵班没有变化那么就代表着部队的基本构架没有改变。而得到改变的只是其他支援武器的不断加强,具体表现为就是机枪和迫击炮的数量不断增加,而这些改变也是国民军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就从清末新军标准编制发展到1912年编制,再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